和平日报,2021年1月9日,大约一百年前的棉兰(Medan)还是草昧未开的小镇,在荷兰殖民政府统治东印度群岛三百多年间,在苏岛日里地区创立了日里公司 (Deli Maatschappij) 经营橡胶、棕榈及烟草的种植业。
日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距离棉兰二十五公里东北岸又是天然深水港口勿老湾 (Belawan),海陆交通运输方便,因此工商业发展迅速,而逐渐形成新兴城市。斯时广东省客籍张榕轩、张耀轩(又名张亚辉)昆仲先后南来定居於棉兰,凭藉经济长才,长袖善舞,不久即成功建立了仅次於爪哇糖王黄仲涵的经济王国,富可敌国。
其后更获得荷治政府信赖而委任为政治客卿,官封玛腰(Mayor)。中国东南一带华人闻风陆续南来,为苏岛垦植业提供了优良勤奋的劳力,更促进当地工商业的发展。棉兰在荷人规划下逐步走向现代化,市容整齐清洁,商业活动集中在企沙湾大街一带,故棉兰曾有一段时期获得「苏岛的巴黎」的美誉。
二十世纪初棉兰华校状况 1930年棉兰人口约仅七万多人,但华人已有二万七千人,几占全市人口三分之一。华人从祖籍带来各自乡里不同的习俗文化,由於当时的华人皆性保守,氏族观念根深蒂固,故不同籍贯之间长因琐事而生纠纷,荷治政府亦难以排解。
华人中有识见之领导为谋求华社之合作,乃纷纷组织成立社团,於是到处可见到以职业商务性贸的同业公会、为发展文教的联合会、为联络乡亲宗族的同乡会、为服务老年的慈善基金会、为娱乐体育目的体育会或励志会等,总数不下数十个团体。
荷治政府为方便统筹华人事务,乃委任华人领袖任玛腰(Mayor),还有协助玛腰的甲必丹(Kapitan) 及雷珍兰(Letnan) 等职。当时继张氏昆仲出任玛腰者有闽南人丘清德,和甲必丹粤人徐华彰及甲必丹闽南人黄汉忠等。
廿世纪初的棉兰及苏北(含昔日的苏东及西部的打班努里、实武牙等地)各地,华侨教育已相当普及,但各校均只办小学,由於宗派观念浓厚,办学亦以宗亲会或同乡会主导。
当时棉兰市内除了张玛腰昆仲於清光绪34年(公元1908年)兴资创办最早的敦本学校,以及后来丘清德玛腰独资创办的华商学校外,其他华校大都是各宗亲会兴办的,如海陆丰人办的养中学校、闽南人办的福建学校、潮州人办的韩江学校。另外还有神州学校、明德学校、通俗学校、中华学校、华侨幼稚园等。
1927年华社领袖鉴於各校分办,学制不同,经费亦难筹,为了节省财力人力,并为了统一校政、划一学制之崇高理想,乃倡议设立「华侨教育总会」,联合八间学校(含一所高小及一所幼稚园),统筹统办各校校务,1928年11月3日,「华侨教育总会」正式成立。当时各华社有识之士考虑到学生们在高小毕业后之升学问题,乃萌生创建中学的念头。
1939年9问纳粹德国进侵波兰而揭开二次世界大战序幕,不久德军席卷全欧洲,势如破竹。旋与日、意两个法西斯国家缔结「轴心国」同盟,企图瓜分全球。1941年12月7日日本空军偷袭夏威夷珍珠港美军海军舰队,太平洋战争爆发,不久日军大举攻陷英国在远东的军事基地─新加坡,英军溃败投降,星、马落入日军掌握。
1942年4月,日军在勿老湾登陆,先遣部队竟然只是十多名骑脚踏车的日军,后来大队日军才源源而来。荷军根本没有抵抗而投降,棉兰市区治安还算良好,不受破坏,事前疏散到外埠的华人也逐渐返回市区。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在日本广岛及长崎分别各投下一颗原子弹,苏军於8月8日乘机开入中国东三省并立即和日本宣战,8月11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同年9月2日日军在美国米苏里号战舰上正式签定降书,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战后印尼华校概况
二战期间印尼民族主义者开始抗拒荷兰殖民统治,二战结束不久,抗荷斗士苏加诺和哈达在1945年8月17日宣布独立,发布独立宣言,向全世界宣示印度尼西亚共和国成立。但荷兰殖民政权仍未肯将政权交出,共和国军队经常与荷兰殖民军冲突,华人因治安问题多集中於市镇,由於华人传统重视子女教育,故除了旧有华校纷纷复课,更增办了许多新的华文中、小学。
在雅加达有吧城中学、中华中学、新华中小学。棉兰有华侨中学、及后来的南安中小学。
万隆有华侨中学、清华中小学、南化中小学、广华中小学、培华小学、新隆华小学等。其他印尼各大城市如泗水、巨港、三宝珑、邦加岛,望加锡(锡江)也都有新设华校。据1949年印尼「外侨学校督察局」统计,全印尼有华校共621所,学生人数亦达141600多名。
1949年中国国共内战,国民政府播迁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双方为争取海外华侨/华人支持,乃积极在华校及华人社团争夺领导权,结果造成华社分裂。拥护国府的称为所谓「右派」,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者被称为所谓「左派」,华人社团和学校也有左右派之分了。
1957年印尼文教部外侨学校督察局统计,全印尼「左派华校」约有900多所,「右派学校」共有700多所,合共有1600多所,学生总数亦超过45万人。
印尼政府在1957年开始推行带有民族主义色彩的同化政策,以期达到完全同化华人的目的,於是对全印尼华校实施诸多限制。当局在1952、1955及1957年先后颁布了《外侨学校监督条例》、《外侨私立学校监督条例》及《监督外侨教育条例》等,并在教育局内设立「外侨教育督察司」,禁止华校参与政治性活动,并重新登记学校许可证和教员许可证。
华校使用课本必须经过文教部批淮盖章方可使用。1958年又规定全印尼只限158处地方可开设华校,此举使将近800所华校被迫停办。同年又取消未与印尼建交或未获承认的外侨学校办学准字,结果全印尼有200多所「右派学校」被政府接管,改制为民族学校,造成约16万华裔子弟失学。
1966年,印尼华侨学校被苏哈托政府强行关闭,华侨教育从此消失。之后的印尼华文教育都是由印尼籍华人所承办,成为印尼民族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从本质上来讲,它和华侨教育有着天壤之别。
印尼华文教育有着极为曲折坎坷的发展史,它既有着中国传统的封建私塾义学式的旧式华侨教育(1901年以前),又有着1901年到1966年近代的科学的华侨教育以及后来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由印尼籍华人兴办的华文教育。华侨教育经历了萌芽–发展–中兴–衰落–灭亡的过程,华文教育也经历了萌芽–发展–衰落–复苏的过程。
(雨林编辑,载自:苏东中学史迹,作者:孔智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