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日报,4月29日,「咚咚咚咚,咚咚咚咚……」有中國人的地方,喜慶日子例必聽到這些拍子感強的鑼鼓聲,然後舞獅出現,一舞一跳都是功夫和力量的表現。傳統南方舞獅採地青,沒新派的高樁,卻重視獅形美態,舞張飛獅,更暗示歡迎接受挑戰,不怕他人踢館!
傳說獅是天龍九子之一,職司守門,是辟邪驅魔、興隆祥瑞的靈獸,舞獅由來有多個說法,有云古時有隻眼大口闊頭生一角的怪獸肆虐人間,古人遂用竹和紙仿製獅子,舞動起來,望可帶來好運和吉祥。舞獅主要分南獅和北獅,香港常見舞獅多為南方廣東佛山獅和鶴山獅,佛山獅獅頭高身,口大而闊;鶴山獅獅頭略扁,嘴長而扁,形態有點像鴨子,故俗稱「鴨嘴獅」。傳統獅頭以黃、紅、黑三種最常見,黃獅代表仁者劉備,紅獅代表義者關羽,黑獅代表勇者張飛。
香港傳統舞獅者中,李燦窩師傅師承黃飛鴻第四任妻子莫桂蘭,在港辦理「寶芝林李燦窩體育學會」教授洪拳和舞獅的他說:「新派舞獅着重難度,在高樁上跳動要保持平衡,傳統舞獅着重採地青,在地上舞,跟觀眾距離近,要表現出獅子的神髓,表現出喜、怒、哀、樂、動、靜、驚、疑等表情。」獅頭的眼、口、耳都可擺動,配合舞獅者的馬步和跳動,就能展現出獅子栩栩如生一面。
李師傅徒弟張漢峰表演舞獅的喜和樂:「新派舞獅大動作,我們着重細微動作,表達獅的形態和情感。」見獅身不停跳躍和眨眼睛,獅口開合有序,像獅子不停笑,轉過頭獅眼一瞪,他大力踏地一下,然後動也不動,只剩下鼻上的觸鬚在震動,確有獅子發怒的神髓。
李師傅:「要舞獅舞得好,功夫根底、腰馬和步法是關鍵,以前先學功夫才舞獅,紮馬紮得多。黃飛鴻傳下十套功夫和六套兵器舞法,如洪拳三寶──五形拳,鐵線拳和虎鶴雙形拳,不過大家都是舞南獅,很難看出屬哪門功夫,因大家馬步相似,惟有靠出師旗分辨。」 (雨林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