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日报, 2025年2月8日, 雅加達的另一座古廟是位在舊城東方安恤(Ancol)的大伯公廟。安恤大伯公廟是一個和由華人和穆斯林共同崇拜的廟宇,穆斯林來此崇拜他們的聖墓,華人在此不用豬肉祭拜,兩者在此和平共存了數百年。
關於安恤大伯公廟的起源有兩個傳說故事,都是歐洲人記下的。第一個故事說到,在十七世紀中葉,有具漂流屍從河川上游漂來,在安恤附近飄蕩了幾天。當地人將他撈起來,發現是位穆斯林聖人的屍體,所以慎重地將他埋葬,後來墳墓還會放出光芒。
有天一位華人為了躲債而逃到此處,在聖墓旁睡著,夢中有人叫他回家挖廚房的地,就可以還錢。他試了,但什麼也沒挖到。第二晚他又回到墓邊,夢中那個人再次出現,告訴他挖深一點。他依照指示繼續往下挖,結果挖出許多錢,不只可以還債,還可以用剩餘的錢做生意。後來他成為有錢人,便出錢在聖墓上蓋了安恤大伯公廟。
另一個故事說,有位唐山來的舵公來到安恤,與一位當地人舞者相戀結婚。婚禮上,因為舞者是穆斯林,所以不用豬肉;唐山舵公討厭緬甸臭豆(jengkol)和印尼臭豆(petai)這兩種香料,所以也不用。這顯示雙方互相尊重的意識。後來唐山舵公又要出航,他便指示建立一座廟宇,後來兩人都埋葬在這個廟的神壇下,負責建廟的人則變成了大伯公。
這兩個故事基本上不衝突,分別說明了正殿神像和後殿聖墓的由來。雖然安恤大伯公廟的起源有很多謎團,但可以確定的是華人與穆斯林在此和平共存,是前近代各種不同族群在東南亞海域互相交流合作歷史,具體而微的證據。
現在安恤大伯公廟被一整片的高級住宅區包圍,入口還有保全和關卡。我坐計程車只能到門口,司機就不再開進去了。我向保全表示「ke klenteng」(去寺廟),他就讓我過去,再走二十分鐘就到安恤大伯公廟了。據說klenteng的語源是「觀音亭」,但也有人認為是華人寺廟鐘聲的擬聲語。總之現在這個詞就是印尼語中華人寺廟的通稱,研究東亞海洋史的人一定要會。
(雨林编辑, 来源:簡宏逸/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