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客察客察客
保时捷2019年正式发布的首款纯电量产车型Taycan,去年4月在北京一场媒体活动上展示。(路透社)
保时捷2011年正式进军 ,短短四年后, 市场就晋升为集团全球最大单一市场。但保时捷在华销量在2021年达到近9万6000辆的峰值后,就开始逐年滑坡。保时捷财报显示,去年前三季度, 新车销售同比下滑29%至4万3000辆。
在保时捷工作了23年的潘励驰,去年9月掌舵保时捷 ,被委以救火重任。(互联网)
彭博社上星期四(2日)指出,尽管年底购车需求有所回升,蔚来和小鹏等车企却未能达到销量目标。喜忧参半的成绩,预示 作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又将迎来激烈竞争。
为挽救在华业绩,保时捷去年下半年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包括高层人事调整、谋划新品、设立本地技术部门等。
不过, 媒体认为,销量严重下滑才是保时捷门店倒闭的根本原因。以河南为例,保时捷销量常年稳定在2000台以上,2023年仅郑州就销售了1899台。但去年前11个月,全省销量仅为1084台左右,降幅逾40%。
自2023年起,比亚迪、极氪等国内车企争相推出高价位的豪华汽车。图为比亚迪仰望“U8”去年11月在广州车展上吸引参观者。(中新社)
崔东树预测, 乘用车零售总量今年可能仅增长2%至2340万辆,增速低于去年的5.7%。
美国电动车巨头特斯拉上星期五(3日)也公布,去年在华销量达到65万7000辆,同比增长8.8%,同样是历史新高。不过,特斯拉上海工厂去年出货量出现2020年投产以来首次下降,为91万7000辆,同比减少3%。
自媒体“芝能汽车”星期一(6日)撰文分析,过度压库迫使经销商降价促销,严重影响品牌价值与盈利能力,一些车型终端售价大幅低于官方指导价,也削弱消费者对保时捷的信赖感。
在保时捷工作了23年的潘励驰,去年9月掌舵保时捷 。这名新总裁上月公开表示,不会通过牺牲产品价格换取销量增长,“单纯追求量的增长不是保时捷的目标”,宣告终止打价格战的策略。
媒体上周以来纷纷报道,保时捷多地门店人去楼空,集团今年也取消有14年历史的雪地试驾活动,是排除三年疫情外首次停办。
保时捷等豪车品牌在华遇冷之际, 电动车企在龙头比亚迪引领下,去年底实现销售佳绩。比亚迪全年乘用车销量为创纪录的425万辆,同比增长41%,超越上汽集团成为 规模最大的汽车制造商。
不过,保时捷企同时计划大幅削减在华销售网点,从2024年1月的约150家,到2026年底减至约100家。
他也指出,地缘政治局势使 车企面对的出口压力加剧,国内销售预计在今年发挥更重要作用。这意味着车企需推出更多新车型或技术含量更高的产品,以满足越来越挑剔的国内消费者。
21世纪经济报道引述业内人士研判,在保时捷定位的60万元级市场,自主品牌尚未形成围攻之势,但寒气最终还是波及至超豪华品牌。
去年三季度,宝马、奔驰和奥迪集团在华交付量分别同比下降29.8%、12.9%、19.6%。 车企理想和问界的同期交付量分别同比增长45.4%和679.5%,此消彼长态势明显。
郑州金水保时捷城市服务中心人去楼空。(大河报)
保时捷遭遇是在华豪车集体困境
潘励驰也称要学习大众安徽开发本土研发和生产能力的经验,豪言两年后重启“进击模式”,以期重夺 市场主导地位。集团还把赢回 的底气押注在电动化上,预计未来两年在华交付至少四款电动车型。
对此,服务中心老板回应称,门店已在12月13日正式关闭,而去年8月就开始准备结业,原因是“ 房租太高,一直赔钱”。
宏观经济不振、整体消费降级的大背景,也令 消费者把目光投向性价比更高的国产品牌。
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则分析,超豪华品牌电动化进程缓慢,尽管有百年积累,但还是侧重于燃油车领域,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优势并不明显,这给 车企推出超豪华品牌留出了空间。
汽车市场今年恐怕难再现荣景
《大河报》上星期四(1月2日)引述郑州一名保时捷郑姓男车主披露,他在2024年最后一天收到两个消息:第一,他经常去保养的郑州金水保时捷城市服务中心已于12月停止运营;第二,买车时承诺的三年新车礼也取消了。
除了经销商矛盾,保时捷在华也面临市场环境变化、产品吸引力下降等多重压力。
汽车营销专家孙中锋指出,自主品牌的加入,加剧了国内豪车市场的竞争。自2023年起,比亚迪、极氪等国内车企争相推出高价位的豪华汽车,起售价较低的问界M9和理想L9等车型也对保时捷等超豪华品牌形成冲击。
保时捷的遭遇也是豪车品牌的集体困境。去年 经济复苏不稳叠加消费持续疲软,30万元级传统豪车市场又被自主品牌攻陷,俗称“BBA”的宝马、奔驰和奥迪在华销量受到直接冲击。
由于外型酷似保时捷,小米SU7前年底亮相后就被网民调侃为“保时米”“米时捷”。小米创始人雷军在SU7发布会上表示,小米汽车的目标就是与保时捷和特斯拉媲美。面对21万6000元(人民币,下同,4万新元)的小米SU7,价格高达89万8000元的保时捷Taycan,显然更难打动消费者。
21世纪经济报道上星期一(12月30日)指出,Taycan原本被寄予打开新能源市场厚望,2021年全球销量一度达到4万1000辆,但去年前三季度全球交付量仅为1万4000辆,被来势汹汹的小米SU7击溃。
随着消费降级和汽车行业内卷加剧,国外豪华汽车品牌在 市场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继奔驰、宝马和奥迪之后,德国跑车品牌保时捷也陷入了门店倒闭潮。
有消费者认为,保时捷无论是车身颜色、轮毂样式、倒车影像、方向盘加热等都需要自行购买加装,每项选配要花费成千上万元,“随便选选就是20多万元”,这才是这个豪车品牌被逐渐抛弃的根本原因。
芝能汽车指出,保时捷原本在跑车领域独树一帜,但面对竞争激烈的豪华SUV和电动车市场,其产品更新速度和技术升级显得滞后。以保时捷2019年发布的首款纯电量产车型Taycan为例,这款车和 本土中高端品牌相比,在技术和价格方面的竞争力都不足,在华市场吸引力不及特斯拉Model S。
自2023年开打的汽车价格战,加剧了这个豪车品牌的危机。去年5月,保时捷 被指为完成销售目标,向各地经销商大量提供库存,强行要求它们打价格战。被迫亏蚀卖车的经销商“逼宫”反抗,要求补偿并更换高管。
面对国产车超量供给和降价增配,保时捷正在失去吸引力。虽然 政府可能延续提振购车消费的补贴政策,但 电动车无情的价格战也可能持续下去。国外豪车品牌如果不能成功转型,强化本土化和电动化战略,要重振 市场,恐怕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相关热词下午察保时捷汽车比亚迪特斯拉相关推荐韩媒: 车企积极开拓韩国等第三市场韩国媒体报道称,在欧美市场面对阻力的情况下, 车企正积极开拓韩国等第三市场。据韩联社星期天(1月5日)报道,比亚迪将于1月16日在韩正式上市,目前已在首尔、京畿道、仁川、釜山和济州等地打通销售渠道。另外,吉利旗下高端智能电动汽车品牌极氪将在韩开设展厅,并计划从2026年初起向用户交付新车。报道称,随着美国和欧盟对 产电动车加征关税, 车企积极开拓韩国等第三市场。考虑到 电动车质量提升,预计有望在韩国市场占据一定份额。广东一车辆检测公司出具假排放检验报告 被罚款逾12万人民币 官方披露,广东一家车辆检测公司出具虚假排放检验报告,被罚款逾12万元(人民币,下同,2.25万新元)。据澎湃新闻报道,广东清远市英德市人民政府官网星期五(1月3日)公布的一份由清远市生态环境局作出的《行政处罚告知书》显示,2024年12月11日,清远市生态环境局对英德市昌盛车辆检测有限公司涉嫌出具虚假排放检验报告进行立案调查。经查,该公司从事机动车检测检验服务,在2024年11月19日、11月28日分别对两辆轻型柴油车进行了检验检测,检验时降低检验标准、放宽检验方法,并出具了合格的《在用车检验(测)报告(定期检验)》。上述两辆车的驱动方式为非全时四驱,按照规定应使用加载减速法进行排放检验,
券商: 汽车行业走出内卷曙光已现 券商评估, 官方对汽车行业大规模的消费刺激政策能在今年延续,行业走出内卷的曙光已现。“中信证券研究”微信公众号星期六(1月4日)公布的研报指,复盘历史上四次大规模汽车消费刺激政策,2024年政策力度边际显著增强、单车优惠力度提升至9%(高于此前的5%和2.5%)。不过,研报指出,政策拉动消费杠杆乘数边际已有所递减,目前稳定在3.0左右,原因是 人均汽车保有量持续提升,增购和换购比例持续增加,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正在钝化。尤其2020年至2022年三年疫情后,消费者的长期收入预期呈下降趋势,因此对于汽车这类可选消费品的购买选择会更为谨慎。研报说,多数政策在执行期,汽车板块均实现相对大盘的
特斯拉上海工厂年出货量首次下降美国电动车巨头特斯拉上海工厂的年度出货量自2020年开始量产以来,首次出现下降,反映出 市场竞争加剧和全球需求低迷的迹象。据彭博社报道, 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星期五(1月3日)发布的数据显示,特斯拉2024年交付的上海产电动车为91万6660辆,同比下降3%。上海工厂是该公司在美国境外的首个工厂。尽管公司在年底出台一系列激励措施,但特斯拉 产Model 3电动轿车和Model Y运动型多用途车(SUV)的12月批发销量同比仅持平,总计9万3766辆。这是特斯拉继电动车全年销量十多年来首次下降后的又一则坏消息。报道称,考虑到即将上任的特朗普政府可能取消电动车税收抵免,以及包括
下午察: 电影票房一朝退回十年前 官方新年第一天(1月1日)公布2024年全年电影票房为425.02亿元(人民币,下同,79.16亿新元),比上2023年的549.15亿元大跌22.6%。较2015年的437.79亿元票房,还下滑12.77亿元。不少 媒体惊呼:国内电影票房已经退回到了10年前的水平。其中,占比78.68%的国产影片票房为334.39亿元,较2023年的460.05亿元下滑27.3%。城市院线观影总人次10.1亿,也低于2023年的12.99亿人次。在刚刚过去的圣诞档期,据猫眼专业版数据,为期两天的圣诞档(12月24日至25日)票房为7724万元。其中,平安夜(12月24日)单日票房仅3846.7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