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日报, 8月25日,今天是8月25日农历七夕,七夕是中国的情人节,每个传统节日都有若干与节俗相伴随的神话、传说、故事等等。这些叙事承载着自古以来民众与节俗相关的生活经验、文化想象、民族情感、历史观念、伦理道德等群体记忆。有些民间叙事对于节日的内涵和传承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最为典型的是牛郎织女传说在七夕文化中的重要位置。
在今天的人们看来,七夕和牛郎织女的故事是密不可分的,提到七夕节,就会想到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说起牛郎织女,也离不开他们在七夕相会的情节。但从历史上来看,牛郎织女传说形成的时间远早于七夕节。七夕节在汉代才有文字记载,而牛郎织女的故事在先秦时期就以神话的形式流传了。
“牵牛”和“织女”原本是两个没有关系的星座名。在农历七月的黄昏时分,古人仰望星空,织女星是北方高纬度夜空中最亮的一颗星,这使织女星与七月联系在一起;而七月为夏秋之交,正是女性忙着纺线织布为缝制冬衣做准备的时节,古人就将之命名为“织女”。而“牵牛”名称的由来与八月的星象和生活相关。八月黄昏时分,牵牛星代替织女星成为高悬中天的亮星,而八月正是动物膘肥毛丰的时候,适宜选择牲畜作为岁末的牺牲来给神明献祭,牛则是最重要的祭品之一,因此被命名为牵牛星。
在古代没有光污染的情况下,中华先民们仰望着天空,逐渐将这两颗星星做了人格化的想象。从先秦到汉代、三国时期,牛郎织女的故事一直是隔河相望不能团聚的悲剧。早在诗经中就有对牛郎织女不得相见的记载,正如东汉《古诗十九首》之一所咏唱的: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直到三国时期,牵牛织女相望不能相会的故事跟七月七这个日子还没有什么关系。而汉代已经有了七夕节,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记载七月七日的习俗有“作曲及磨具”。从汉代到三国时期,牵牛织女的故事跟七夕节是分立的、无关的。
到西晋时期,出现了牛郎与织女二星在七夕相会成婚传说的确切记载。如傅玄《拟天问》中说:“七月七日,牵牛织女会天河。”牛郎织女相会选在七月七的原因,一方面是织女星是标志夏历七月的星,七月正是织女星在人们的视野中最亮的时候;另一方面跟古人习惯以数字重叠的日子为节日和对数字“七”的崇拜有关。古人认为“七”有利生殖、转生、长生,双七更是吉利数字。牛郎织女相会是神仙相会,而且含有阴阳结合、有利生殖的意思,放在七月七正合适。(雨林编辑,来源: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