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日报, 2022年5月8日,风和日暖,我们到访柳城华侨管理区。柳城华侨管理区位于柳州市柳城县东部,成立于1960年,是国家安置印尼、越南归侨的6个广西老华侨农场之一。农场总占地面积5万余亩,常住人口4000多人,包括归侨及侨眷。农场设有学校、医院、商店等,自成一个小社会。
农场里每一名归侨及他们的后代,都像行走着的活历史,采访他们或与之随意闲聊,如同翻开在岁月角落里搁置已久的书籍,散发出一股久远的味道,有种恍若隔世之感。
那天我们在农场的食堂里吃晚饭,有一群老人陪着,饭后他们身披印尼的花格衣服和海草帽,组成一支欢乐的老年乐队,在并不宽敞的饭堂里载歌载舞,尽情为我们表演。唱的是印尼和越南歌曲,跳着印尼的舞蹈,轻快的旋律在农场上空飘荡。我只听懂一首用汉语唱的歌谣,其他不明其意,但音乐的旋律还是让我着迷,不禁与天上的云一起竖耳聆听。
夜里,我避开喧闹独自闲逛。小镇很安静,街灯暗淡,没有多少人影,偶尔驶过一辆汽车。路两旁开门的店铺极少,倒是烧烤摊前聚集几个青年,他们不喝酒只是坐着聊天,声音也不大,安安静静的样子。一家店铺门口坐着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像是有心事的样子。我没经同意,拉张小板凳坐到他身旁。
他并不抵触,与我攀谈了起来。老人姓蔡,祖籍浙江。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比较贫困时,他的祖父听说印尼好挣钱,便和几个年轻人搭乘货船远渡重洋前往印尼。在印尼娶妻生子后,从此落地生根。在蔡老印象里,家里的房子是用木板搭建,屋顶铺着红色瓦片;自己耕地,种点东西;家里11口人,9个兄弟姐妹。他父亲在码头当拉沙工人,也帮海船拉锡矿,母亲是家庭主妇,在家里养猪和负责照看孩子。
1960年,印尼时局混乱,老人的哥哥念过书,空闲时经常看报纸。他对家里人说中国发展不错,提议大家一起回中国。最后经过商量,家里人除已经结婚生子的大姐外,其余人尽数乘坐苏联的船只回到祖国,那年蔡老还不满15岁。
回到中国后,老人一家人得到政府的照顾,发了粮票,分了房子,生活条件比当地一般农民要好。后来他们分配到华侨农场,在农场的工作主要是种植各类经济作物:茶叶、玉米、花生、木薯等,上世纪七十年代后农场开始种南丰蜜桔,大家的经济状况开始慢慢好转。
老人很满意目前的生活,说住的房子有120多平方米,平时听歌跳舞,老朋友们聚聚会,一起弹吉他,摇沙锤,唱印尼歌,跳印尼舞,很开心,就像今晚给采风团表演一样,这不是刻意为之,而是他们平时的日常生活就这样。老人的两个孩子都成了家,大儿子在广州,小儿子在市里,小儿子经常回来看他。老人说着,脸上重新泛起笑容。
我能感受到老人发自内心的安宁与幸福,他在农场生活了60年,见证了农场的兴衰,也看到农场的未来,如同不远处那棵古树,虽沧桑却依然充满生气。
次日,我们去往农场的茶叶地,跟正在劳作的茶农学摘茶。阳光灿烂,一切都泛着光。有几只鸟雀从空中掠过,划出几条不规则的曲线,叽叽喳喳地叫唤着。我不禁回想昨晚的老年乐队,那首唯一听得懂的歌曲,再次在耳边回响:“唱唱唱,听我唱,南洋真是好地方,一年四季这气候热,冬天不用加衣裳,没有霜,没有雪,树木长得快,果子就多又香,中国人到南洋,就把南洋做故乡。”
我想,于这些归侨而言,这音乐是最动人,最养心的,陪伴他们度过了漫长的岁月。他们在歌声里思念远方的亲人,并告诉亲人他们在这里过得好。我想这样的音乐,时常在农场里飘荡,乐观、坚韧,与他们种下的茶叶、蜜桔等一同成长,枝繁叶茂。而我也在他们的歌声里,听到了久违的祝愿与美好,心间慢慢涌上一股暖流,不禁对着阳光微笑。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获广西少数民族创作花山奖、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等)
( edit by Lijia/ 来源:当代广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