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日报, 2021年4月29日,七月的三明骄阳似火。7月5日上午,香港印尼归侨三明恳亲团一行18人,回到阔别三十多年的宁化泉上华侨农场,参观访问,恳亲联谊。
当日清晨,两辆中巴由宁化县城向华侨农场进发,至湖村镇时,天空飘起细雨,却丝毫不减香港印尼归侨回乡兴致,他们领略一路风光,心情难以平静。他们的思绪穿越时空,50多年前,41位意气风发的印尼华侨小英雄,被迫告别父母,离开印尼,返回祖国,被安排在宁化县泉上华侨农场,开始了他们的乡野生活,把最宝贵的青春献给了泉上华侨农场。
他们在这里战天斗地,吃尽甘苦,磨练意志十几年。到上世纪80年代,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41位小英雄先后移居香港。如今都已年逾古稀,头发斑白,却能在有生之年重返故土,与血脉相连的乡亲相见,心潮澎湃,激动不已。三十多年前的农场岁月,一幕幕地再现脑海:那个热火朝天的华侨农场,不知变成什么模样……
正思忖间,中巴驶进湖村,向右一拐,再前行数十米,便来到巫坊村(华侨农场一队)。汽车在侨民体育健身广场前戛然而止。车门刚开,曾任华侨农场一队队长的苏立球迫不及待地走下车来,看到家乡青山绵延,水碧天蓝,绿阴覆盖,瓜果飘香;一条条宽阔的水泥路通组入户,一幢幢漂亮的小洋楼依山而建。再看广场边上是一张张真诚期待的亲友面孔,听到的是一一声亲切的问候,他连忙举起手来,向乡亲们挥手致意,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你是队长阿球吗,太想你了,今天终于回来了。”一位老人一溜小跑,来到苏立球跟前,紧紧抓着的他手,满脸激动地用客家话说。尽管几十年未曾相见,苏立球还是一眼就认出那位老人就是曾经的队员,名叫黄顺生。苏立球也用浓浓的客家音说:“我知道你叫黄顺生,这么多年了模样还是没有变,我以为这辈子再也见不上你了……”
第二位步出车门的团员是吴招安,他还未站稳,80多岁的钟新华给他一个长长的拥抱,没有语言,两位老人用这拥抱诉说着他们曾经的感情,久别重逢时的感动让她们的眼睛里充满了泪水。此后,恳亲团成员不顾车舟劳顿,个个神采奕奕、容光焕发、精神抖擞下得车来,期待已久的乡亲一起涌上,将他们围个水泄不通,分别拥抱、握手、问候,二十几载的相思情油然而生。
阔别农场近30年的团员廖彩玲,经知情人指点,找到堂兄廖益平的家。今年68岁的廖益平突然见到分别多年的堂妹,喜从天降,万分激动地握着妹妹的手哽咽这说:“五十多年前,我们兄妹几个有幸一起从印尼回来,一起在宁化落户。一起在宁化生活了十多年,何曾想你又去了香港,如今一别就是几十年,我想念你们啦……”廖彩玲听了堂哥一番肺腑之言,感动得说不出话来,只是像孩子一样流着泪。她出了廖益平的家,又遇上了堂弟廖益固夫妇,同样激动地相拥而泣,泪花再次不由自主在眼眶打转。
恳亲团成员见到久别的亲友,听到熟悉的乡音,他们激动得热泪盈眶,感慨万千,纷纷与一队乡亲拉家常、述衷肠、拍照片忙得不亦乐乎。可谓忆往昔,感慨万分;见故友,胜似亲人。遗憾的是,因行程安排得很紧凑,香港印尼归侨无法与亲友深入交谈。大家一起合影留念后,依依不舍地离开一队……
汽车驶过龙头村,向左一拐,再前行数米,便抵达农场二队。返乡的香港印尼归侨忆苦思甜,想想当时的艰苦,再看看现在的二队,家家盖起了新楼房,宽敞的水泥路通向各家门口,他们纷纷感叹第二故乡的变化。车刚停稳,沈汉青、杨玉英、钟志民和郑天赐等团员迫不及待地去寻访当年自己生活过的地方,以及自己熟识的老友们。在沈汉青记忆里,他的老宅就在路口第一排,可惜已经被拆除建新村了,他的老家了无痕迹,寻觅无果后,略显几分遗憾。杨玉英、钟志民和郑天赐一路飞奔而去,分别在不远处寻得自己曾经居住的老宅。
伫立老宅前,郑天赐抚摸着斑斑驳驳的墙壁,看着自己曾经居住过房屋,他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知章这首《回乡偶书》,道出我此时的心境。记者深刻感受到那些远离故土的人们重返家乡的期盼与酸楚。钟志民惊喜地找到当年自己住的土房子,如今房屋有些破旧,但是屋里一些陈旧的摆设还在,看着这些老物件儿,他不禁回忆起那段难忘的岁月。杨玉英颤抖的手抚着沧桑的门框,油然忆起当年生活点点滴滴,泪水夺眶而出,掩面抽泣。
不一会儿,杨玉兰、朱月英、陈月花、张春英、谢冬妹和林玉枝等老人陆续闻讯赶来,他们均是六十至八十岁的老人,头发花白、苍老的脸庞上刻满岁月的皱纹。得知离开他们二十多年的亲友回家看望他们,显得特别激动和急切。
香港印尼归侨与他们相互了解各自的家庭情况,了解曾经一起工作的战友情况,了解老人们的身体状况,了解他们退休后的生活情况,回忆当年一起工作的点点滴滴,聆听老人的谆谆教诲等等,战友情、兄长情、骨肉情,情深似海。虽然相聚时间非常短暂,然而霎时,恰似时空倒回,融汇于香港印尼归侨和乡亲们之间的是浓浓的、抹不去的友情和亲情。
在汽车开往四队的路上,看着眼前水泥硬化的道路,此次活动总召集人何德龙显得很兴奋,开心地说道;“一晃这么多年过去了,农场的变太大了,家家盖起了新楼房,宽敞的水泥路通向各家门口,房前屋后干净、卫生,现在农场通往各队的道路也都铺上了水泥路,乡亲出行多方便啊”,说话间,年逾古稀的何德龙高兴得像个孩子。
到四队以后,他们提出要先到有“苏哈托”之称的苏建平家看看。没想到今年79岁的苏建平身着印尼装,早早在路边迎候。“‘苏哈托’现在干什么了?我们当年很熟悉的。”蔡强霖想知道同龄的故人们现在过得怎么样,急切地问道。
“苏哈托”苏建平略微一怔,而后自豪地说:“现在日子过得非常好,近年新修了一幢房子,贴上瓷砖琉璃瓦,日子红火着呢!”
“‘苏哈托’,记得我们吗?”王桂花亲切地问道。
“记得,记得,我差点没认出来,没想到这么多年了,你们还会回来看我……”苏建平因激动而傻傻地笑了起来。
恳亲团与“苏哈托”聊着这些年的生活以及四队里的变化。谁家盖起了新房,谁家买了汽车,今年又发了什么补贴……这种亲人般的情感没有因时间的流转而淡漠,而是得到长久延续,因时空距离反而显得更加亲密。
响午时分,恳亲团一行来到五队,他们参观泉上华侨农场场部。他们发现五队建设尤其注重宜居环境的打造,不仅家家户户焕然一新,还配套建有广场和绿地公园,远远看去,整个五队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引得老华侨们争相拍照留念。在五队期间,香港印尼归侨分散到各家各户,探亲访友,实地感受华侨农场近年来的发展成果,见证家乡的新变化。
午餐后,在泉上华侨农场会议室,18位香港印尼归侨与泉上华侨农场相关领导及当地七名归侨代表围坐在一起回忆往昔岁月,畅谈“故乡”的发展变化。香港印尼归侨表示,他们以后将会常到泉上华侨农场走一走,看一看,并将一如既往地关注和支持“故乡”的建设发展。
时光匆匆,天色已晚。总是在离别的时候,才惊觉相聚的短暂。不知不觉中,在泉上华侨农场已过整整一天,恳亲团一行在依依不舍的祝愿声中踏上了归程。离别时,他们透过中巴车窗,向亲人们挥手告别。
(雨林编辑,来源:三明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